91岁医学泰斗离世,双休日制度的推动者,他的故事让人动容
你知道吗?就在不久前,一位91岁的医学泰斗离开了我们。他的一生,不仅为医学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,更是推动我国“双休日”制度实施的功臣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老人的故事,感受他的传奇人生。
王贤才,这位出生于1934年的江西九江人,是山东大学医学院医学专业的高才生。他的一生,几乎都在为医学翻译事业默默耕耘。他曾在北京铁路医院、呼和浩特铁路医院、九江市第二人民医院等地工作,历任《江西医药》主编、江西省文史馆副馆长等职务。
更令人敬佩的是,王贤才先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独立完成《希氏内科学》的译者。这部医学巨著的翻译工作,历时近二十年,共译下约1070万字。他的译著,不仅在我国医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,也为世界医学交流做出了贡献。
王贤才先生的贡献,不仅体现在医学翻译领域,更在科技翻译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。他出版的译著共有38部,约5000万字。1984年,他被评选为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。1989年,他又荣获卫生部医学翻译特别奖。1991年起,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。
王贤才先生不仅是医学翻译界的翘楚,还是九三学社的优秀社员。1985年,他加入九三学社,历任九江市九三学社筹备组主任委员、九三学社江西省委会首届常委、九三学社江西省第二、三、四届委员会副主委、九三学社第八、九、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;全国政协第六、七、八、九届委员,江西省政协第五、六、七、八届委员会常委。
王贤才先生在任职政协委员期间,关注民生细节,彰显担当与责任。他是在全国政协最先提出银行储蓄实名制、火车票实名制和建立双休日制度的委员。在全国政协和省政协提交提案发言约200件,他提出的《加强铁路路风建设和保障旅客列车供水》等提案被评为全国政协优秀提案,推动落实了列车旅客供水、火车票实名制、实行双休日等多项民生实事。
王贤才先生的一生,是奉献的一生,是拼搏的一生。他不仅为我国医学翻译事业鞠躬尽瘁,更在推动我国社会进步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。他的离世,是我国医学界的一大损失,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。
91岁的王贤才先生,用他的一生诠释了“医者仁心,译者有责”的深刻内涵。他的故事,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的伟大,也让我们明白了,只要心中有爱,有责任,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。
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,让我们铭记王贤才先生的精神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!